研究院新闻

更多 >
  • 火星只是起点--“天问一号”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       2020年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Tianwen)系列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       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深空探测不断取得新成绩,探月工程五战五捷。2016年1月,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立项...

  • 第5个"中国航天日"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新闻中心联合百度发起了系列活动,致敬中国航天,庆祝第5个“中国航天日”。通过短片《记住中国勇气》,全方位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号召当代青年在赓续奋斗中传承精神,在笃定前行中成就事业

  • 冥王星出现「沙丘」地形 专家惊:具有地球特征!

    冥王星即便从九大行星的行列被除名,降格为「矮行星」,依旧是天文学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几年来「冥王星到底是不是行星?」的议题也一直持续在进行讨论。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家在新视野号(New Horizons)拍摄冥王星的照片中,发现冥王星竟然有着和地球一样的沙丘地形。▲ 研究团队在3年前传回来的冥王星地表照片中,发现有着与地球一样的「沙丘」地形。示意图。(图/达志影像/美联社)根据《卫报》报导,该研究发...

  • 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等待了数十亿年,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10时15分,嫦娥四号迎来制动时刻,7500牛发动机开机,动力下降开始;10时21分,降落相机开机,开始抓拍落月全过程;10时25...

  • 人类首次听到来自火星的“风声”

    ​2018年12月7日:NASA的InSight 着陆器在10天前降落在火星上,为红色星球上的首次“火星风”提供了“声音”。    InSight传感器捕获了由风振动引起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低隆隆声,估计12月1日从西北到东南以10至15英里/小时(5至7米/秒)的速度吹过。风与着陆区的尘埃条纹方向一致,这是从轨道上观察到的。From NAS

  • 12

    2023-05

    我院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粉尘活动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和地球的“第三极”,以干旱和半干旱为主要气候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同时,作为亚洲季风的“发动机”,青藏高原也能够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在夏季,由于青藏高原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热低压加深,吸引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即南亚夏季风沿着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河谷进入到青藏高原南部,给当地带来丰富的降水;在冬季,高原降温比较快,冷高压增强,使高原...

  • 05

    2023-05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天问一...

  • 02

    2022-10

    科学家揭秘火星浅表结构

      基于“祝融号”火星车低频雷达数据,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火星车着陆区表面约10米厚的风化层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其形成或与大约35亿—32亿年以来的多期次水活动相关;如今该区域火表以下0—80米未发现存在​液态水的证据,但不排除存在盐冰的可能。相关研究成果9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开启巡...

通知公告

更多 >

学术交流

更多 >